抗战老兵孟祥科的故事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日讯(记者 张凡 实习生 王馨笛)202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新沙社区的一间朴素居所里,103岁的老八路孟祥科胸前佩戴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神情庄重,目光如炬。
阳光洒在那枚沉甸甸的勋章上,映照出一位老战士穿越近一个世纪的忠诚与荣光。他的一生,是冀东子弟从抗日烽火走向全国解放、再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缩影;他的足迹,从长城脚下延伸至东北黑土,最终扎根岭南热土,守护一方安宁。
陪伴在他身旁的是98岁的妻子王霭端,一位退休医生。两人相识于20世纪50年代,相濡以沫七十余载。如今,孟老年事已高,言语不多,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早已镌刻进家人的记忆、组织的档案和战友的讲述中,成为一段永不褪色的历史见证。
第一次“长征”:少年从军,冀东烽火点燃抗日火种
1938年7月,冀东大地风起云涌。年仅16岁的孟祥科毅然加入李运昌领导的冀东抗日大暴动。20万民众揭竿而起,如惊雷划破华北长空,打响了敌后武装抗日的壮烈第一枪。
暴动后,日军调集重兵疯狂反扑,主力部队被迫西撤。孟祥科却选择留下,跟随李运昌在长城脚下坚持反“扫荡”斗争。五千余人浴血转战,历经数十次恶战,最终仅千余人突围。他是幸存者之一,更是冀东抗日火种的核心骨干。
同年,他进入冀东军政学校(抗大二分校)学习,系统接受军事与政治理论教育,为日后从事保卫与保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942年,潘家峪惨案震惊全国,1300多名无辜百姓惨遭屠杀。八路军迅速组建“潘家峪复仇团”,孟祥科作为冀东军分区12团老兵,被调入这支誓死复仇的英雄部队,编入十二团一营二连。
“他说,那一仗,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正义。”王霭端回忆道,“在青龙、绥中、凌源的‘无人区’,战士们吃树皮、睡雪窝,白天隐蔽,夜里出击。可只要一听说是打鬼子,眼睛就亮了。”
此后,他随部参与麻姑寺、胡家坝、白羊峪等20余次战斗,并在一次关键伏击中,亲手击毙制造潘家峪惨案的日军指挥官佐佐木二郎。1945年,以复仇团为骨干组建临抚昌支队,后扩编为冀热辽军区47团一营一连——这支部队的血脉,正是后来东北野战军攻坚主力的重要源头。
第二次“长征”:挺进东北,从山海关打到珠江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孟祥科随李运昌部作为八路军首批出关部队挺进东北,参与接收战略要地,开启人生的第二次“长征”。
1945年11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海关保卫战打响,史称“国共争夺东北第一枪”。孟祥科所在部队浴血阻击,顽强坚守,为后续部队争取宝贵时间,也为我军抢占东北赢得战略主动。
1946年,部队整编为东北野战军6纵17师,成为“攻坚老虎师”的核心力量。他先后参与哈西剿匪、解放齐齐哈尔、四平攻坚战、锦州战役,在辽西会战中围歼廖耀湘兵团,全程经历辽沈战役,以铁血之躯铸就解放东北的钢铁洪流。
1948年11月,部队改编为第四野战军43军128师384团,孟祥科任2营6连战士,参加天津攻坚战。1949年1月,天津解放,红旗插上城头,华北战局彻底扭转。
同年,他随四野南下,转战湖北、湖南,亲历邵阳解放(1949年10月10日),并继续向广东挺进,直至华南解放。从白山黑水到珠江之畔,他用脚步丈量了新中国诞生的壮阔征程。
1953年初任汕头市水上公安局局长
第三次“长征”:脱下军装换警服,扎根岭南护平安
1949年10月邵阳解放后,孟祥科奉命转隶广东公安系统,成为新中国首批南下公安干部。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长征”——从战场到警营,从冲锋杀敌到守护人民,角色转变,初心不改。
他先后担任汕头水上公安局局长,负责东南沿海要冲的治安与反特工作;后调任平远、惠阳专区公安局局长,辖区涵盖今深圳、惠州等地,肩负剿匪肃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重任。
“他工作极严厉且认真,家里从不谈公事。”王霭端说,“可他对群众极有耐心。有一次,一个渔民家属被特务恐吓,他亲自上门安抚,还安排民警轮流守护,直到隐患解除。”
调任广东省委警卫处处长与国家领导人的卫队长合作
因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他于1950年代后期升任广东省委警卫处处长,负责中央领导人来粤期间的安全保卫与保密工作,也曾承担国际政要访问广东的安保任务。作为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直接领导下的重要保卫干部,他始终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将战场上的忠诚延续到和平年代的隐蔽战线。
他所在的384团2营6连,其战斗血脉至今仍在武警部队延续,战旗高扬,代代相传,成为“潘家峪复仇团”精神的活态传承。
社区党委的“红色传承”:把老党员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如今,百岁高龄的孟祥科已深居简出,但他的精神从未远离。在新沙社区,孟祥科的名字早已成为一面精神旗帜。作为社区健在的党龄最长、年龄最高的老党员之一,他的革命经历被社区党委视为最宝贵的红色资源。
近年来,社区党委坚持开展“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关爱行动,定期上门探望孟祥科夫妇,了解生活所需,传递组织温暖。在走访交流中,工作人员也细致记录老战士的革命足迹,整理口述史料,让英雄故事得以留存与传播。
社区党委注重将老党员的亲身经历融入党员教育。在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中,孟祥科的革命事迹常被作为鲜活教材。通过讲述他的三次“长征”,年轻党员和社区居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担当。
“老党员是党和国家的功臣,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党史。”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更要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
北京四野联谊会会长刘煜宾(刘亚楼上将之子)
梁䁱源常务秘书长(梁兴初中将之子)
广州八一艺术团在深圳工程兵纪念馆为孟祥科老战士庆生
结语:一座活着的丰碑
孟祥科的一生,是一部微缩的中国革命史——
他是冀东火种,在民族危亡之际点燃反抗烈焰;
他是东北雷霆,在解放战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他是岭南盾牌,在和平年代默默守护万家灯火。
从农民少年到八路战士,从战场英雄到公安卫士,他用三次“长征”,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今天,我们为他佩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不仅是为了致敬一位百岁老兵,更是为了铭记:
没有千千万万如孟祥科这样的战士,就没有今日之中国。
在福田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上,那面从冀东飘扬至岭南的战旗,依然在风中猎猎作响——
那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