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上班”者有一颗向上生长的心 年轻人租工位体验“班味”,利用职场过渡空间提升自我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郭倩薇)深圳真的出现“假装上班”公司,也真有人开始“假装”上班。“应聘者”在线上提交“自我介绍”、预约排队,支付几十元的日租金,就能“入职”,开启一天的“假装上班”生活。

所谓“假装上班”,实则是租用工位和办公服务,本质上是共享办公经济的延伸。与真正的职场不同,在“假装上班”公司没有PUA、不设KPI,更没有利益牵扯与竞争关系。“员工”们更多是为了社交、链接资源和提升自我。

▲“假装上班”公司坐满“上班者”。

每天有人预约“上班”

今年5月,刘冠杰创设的“假装上班”公司在龙华清湖正式开业,近100平方米的空间摆放近20个工位,单日收费30元/人。从构想到落地不到1个月,但这颗“种子”却在他心中埋藏多年。

在考公和创业期间,刘冠杰常年穿梭于深圳的图书馆和咖啡馆,注意到有两类人群需要一个介于家庭与工作之间“过渡场所”:一类是待业者,他们需要维持出门“工作”的表象,避免懈怠及家人担心;另一类是创业者,他们则渴望一个既能专注工作、又能链接资源的低成本空间。

开业首月,刘冠杰的公司“招聘”了超200位“员工”,工位几乎天天满员。但月成本需要八九千元,仍是入不敷出。“我主要做电商,开这个公司不为赚钱,也赚不到钱,更多是觉得有意义。”刘冠杰说,“很多人是为了寻找身份认同,摆脱焦虑、重拾自信,抑或提升自己而来‘上班’。”

今年7月,在宝安电商科创园,赛博奇工作室也推出了“假装上班”业务。按天起订,每人60元/天,限量提供6个工位,目前超400人打卡“上班”或正在排队。

创始人赛博奇(化名)与合伙人祝潇颖都曾供职于大厂,如今创业做自媒体,链接了许多大厂员工,通过分享AI项目和IP孵化等经验,吸引不同行业的人来到“假装上班”基地交流碰撞。“哪怕你正在迷茫,也可以来这找到方向。”祝潇颖说。

“上班者”寻找人生坐标

也有人来到“假装上班”公司,是为了摆脱焦虑、明确方向。大一学生Eric因找不到实习工作而沮丧,看到赛博奇的推文后特意从广州赶来,希望提前了解AI行业。这次偶然的“上班”,Eric不仅拓展了朋友圈,还因为和做人工智能体项目的“同事”聊天,争取到参与项目的机会。

“阳光自信、元气满满的杨义富”——这是杨义富在“假装上班”公司工位上贴的个人签名,不久前,上面还写着“无所事事中的杨义富”。目前,他一边创业做跨境电商,一边准备专升本考试,努力提升自己。

初来的杨义富有些颓丧,羞于提及学历,生活也遇到挫折。但在“假装上班”的过程中,杨义富结识了不少朋友,在交流中逐渐找回状态。“你没必要妄自菲薄,只要把感兴趣的事情做到极致,一样会赢得尊重”,祝潇颖给予他鼓励,还向他分享了自己撰写的个人故事——书中敢于尝试的人生经历触动了杨义富,重燃了他的信心。“今天是我第四次来,以后每周都会来,我不是在‘上班’,更多是在找回自我。”他说。

“假装上班”工位。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郭倩薇 摄

链接资源碰出思想火花

“假装上班”,带来自我疗愈,更促成“同事”间的思想碰撞与项目合作。莫彤羽(化名)从坪山开车一小时,来到赛博奇的“假装上班”基地“上班”。从UI设计岗位离职后,她正在经营自己的工作室,为了链接客户与资源,这已是她第三次来“上班”。

当天“上班”不到一小时,莫彤羽就和“新来的同事”丁禧(化名)聊得火热。丁禧同样是从大厂离职正在创业。“她有技术,我会设计,现场就能形成项目小组,匹配非常精准高效”莫彤羽说。两人很快达成合作意向。

小麦就职于“不正经研究室”,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出于好奇心,她“入职”了刘冠杰的“假装上班”有限公司。没想到这次体验竟让她遇到了真正的合作机会。在近半个月的接触中,小麦与刘冠杰深入交流,被彼此的新想法吸引。如今,她成为了“假装上班”有限公司的核心成员,还架起了公司与其工作室的合作桥梁。

特殊社交中真实成长

赛博奇与祝潇颖也“招聘”到不少跨界人士:有人趁年假过来交流自媒体创业;有人一边接游戏视觉外包项目、一边开奶茶店,“同事”就帮他分析盈利模式与营销策略;还有从软装设计师转型为家居博主的“员工”,在这里学习短视频创作。“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愿囿于现状,渴望突破自我与环境的限制”祝潇颖说。

目前,刘冠杰和赛博奇的“假装上班”公司还在不断壮大,吸引越来越多“上班族”前来。刘冠杰透露,下一步计划租下更大的共享空间,壮大“公司”规模。赛博奇也设想在“公司”开展“乱讲PPT”脱口秀比赛、线下相亲大会以及“每人都能当老师”的“夜校”等线下活动,丰富“上班”内容。

在深圳,各式社交空间层出不穷,但刘冠杰和赛博奇都认为,“假装上班”公司更契合深圳青年的特性,也更贴近这座城市务实与创新的气质。“我们不同于以交友或恋爱为导向的单身社交空间,而是面向职场和创业人群,聚焦他们的成长路径。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想法彼此碰撞,这是深圳孕育出的特殊社交模式。”赛博奇说。

在“假装上班”公司,每个推门而入的人,不仅仅是租下一个工位。他们踏入的,是一个自我更新、彼此碰撞、探索可能的能量场。他们不是来“假装上班”,是来真正地成长,与这座城市共同呼吸。

编辑:单铭捷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