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刘夏蓝)9月1日,深圳中小学正式开学。新学期,深圳多所高中迎来了自己的新校区。记者带大家一起探访这些高中的新校区。
育才中学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教育薪火,在北环大道北侧的新校区续写篇章;翠园中学从旧址出发,于相邻的爱国路2011号新校园中续写“翠园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高中部告别老校区,于赤湾山畔开启“览山望海”新征程;罗湖外国语学校新校区背靠梧桐山,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学子……这些承载着几代师生记忆的老牌名校,以新校区的物理空间焕新为起点,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教育革新。
绿色 生态理念融入校园肌理
在育才中学新校区,建设规模54个班的庞大体量并未淹没自然的呼吸:校园依塘朗山麓而建,保留原生山体轮廓,建筑群错落嵌入坡地,形成“阶梯式绿化带”。教学楼采用独立阳台设计,学生学累了,推开窗,绿色尽收眼底,天然氧吧是最好的“加油站”。
与育才中学一样,北师大南山附校高中部新校区充满山景书院味道。抬头望去,层层叠落的庭院、蜿蜒的连廊与葱郁山林交相辉映,营造出移步换景、书香满径的环境。新校区主体建筑采用逐级退台布局,教学楼的每一排教室都可以览山望海。
北师大南山附校高中部新校区。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罗湖外国语学校新校区,不仅让校园融入自然,更以开放共享延伸绿色教育的边界,真正实现“教育不止于校园”。学校背靠梧桐山,紧邻仙桐体育公园,从建筑设计上看,其充分利用地势落差,把教学楼“种”在三个不同海拔,巧妙地把山体景观融入教学楼间隙,让校园与自然相互渗透。
除了自然之绿,还有科技之绿。育才中学新校区秉持“绿色校园”的环保理念,打造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硬件设施全面升级,教室桌椅与宿舍床具均采用高品质环保材料,每批次都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确保零甲醛释放。
罗外的“绿色”体现在资源共享的开放理念中。新校区的美术馆、报告厅和数字化博物馆面向社区开放,为市民提供近距离欣赏艺术、了解世界的机会。借助紧邻仙桐体育公园的优势,公园400米标准跑道、足球场等设施每日7时至19时也会向学子开放,既拓展了运动空间,也让师生共享山林间的绿色运动资源,让绿色校园的生态与理念,在开放中惠及更多人。
智慧 重构教与学底层逻辑
新校区的“智慧”并非简单堆砌智能设备,而是以技术为媒介,重构教与学、管理与育人的底层逻辑,让教育更精准、更温暖。
课堂从教室课桌延伸到校园各处,AI成为重要助力。翠园中学老校区的实验课,要在固定的实验室里上,器材不够时,几个学生凑一组看老师操作;新校区则建起了AI科创实验室、数字实验室,还有天文活动室。在AI科创实验室,学生运用AI技术设计智能机器人,借助3D打印技术将创意变为实物;在数字实验室,利用AI算法处理复杂数据,进行学科研究;楼顶的天文望远镜搭配智能观测系统,不仅能仰望星空,更能了解天体信息。“以后学生想做机器人,随时能拿到零件,想观察星空,楼顶的天文望远镜等着他们。”翠园中学老师介绍道。
翠园中学新校区。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就连图书馆也变了样。老校区的书架是一排排的“墙”,新校区的1000平方米双层数智图书馆,搭建多场景移动电子阅读设备。坐在庭院的石凳上,扫码就能读一本心仪的书。
北师大南山附校高中部新校区配备智能化教学楼、多功能学科实验室、微格教室、数字化图书馆及人工智能自习室。学校的创新实验室里,整合了前沿设备,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千兆网络全覆盖的智慧校园系统,让新校区真正实现教学管理数字化升级。
传承 带着对教育的坚守
新校区的物理空间虽然焕然,但老校区的精神内核依旧熠熠生辉。它藏在校园建设的角落里,更显现在对教育本质的坚守里。
创办于1964年的翠园中学,历经多次更名,从深圳镇职业中学到如今的名校,“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校训贯穿始终。新校区仍传承这一精神。尤其是“四大学院”——致远、强基、创新、博雅,每一个学院的基因都能在老校区找到源头。就连校区资源共享的模式,也延续着老校区“不分科,资源共用”的传统,新校区科创实验室向本部开放、本部足球场迎接新校区学生,让“学校资源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初心,在新校园里继续扎根。
对于已经在蛇口办学四十余年的育才中学来说,走出蛇口、走向市中心,是办学布局上一个重大突破。随着育才实验学校、育才中学新校区相继投入使用,育才教育集团形成了蛇口和安托山两大组团,这意味着,未来育才教育集团对全市基础教育的影响、辐射面会更大。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育才中学校长姚晓岚曾表示,育才是和深圳经济特区同步发展的,是特别能够反映深圳精神、深圳文化乃至深圳发展成就的一所窗口学校。育才也一直有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希望代表深圳这座先锋城市,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卓越发展上,奉献“育才经验”与“育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