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战舞 客家碉楼与潮汕英歌舞在深圳“组团出道”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请供参考)

  • 关键词
  • 简介
  • 重点
  • 分析
  • 猜你
    想问

深圳新闻网2025年9月1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石耿珲)“头槌,鼓!左转,入立新巷!”烈日下,林润杰的双掌拢成号角紧扣唇边,厚重的潮阳方言蹿出指缝,劈开锣鼓与欢呼的声浪。

英歌队刚刚出发,作为领队的林润杰便已汗流浃背。衣衫正面印着的大刀关胜皂衣如墨,一双丹凤眼在湿透的面料上显得愈加有神。

如何科学分配队员体能?人潮浪涌中,观众与英歌队的“亲密”距离是多少?演出过程中如果出现装备损耗,林润杰都需要即时跟进解决。

英歌舞没能为林润杰和这支队伍带来多少盈利,但像工夫茶一样,融在了他们的血液中。双槌间、脸谱下、鼓点里,跳英歌这件事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英雄”。

古碉楼下的英歌舞吸引游人目光。王景耀 摄

双槌间,鼓起英雄风

8月24日的观澜古墟主街区,人声鼎沸。

随着一声“起鼓”的号子喊出,雄浑的潮州大锣鼓响起。烈日下,黑衣时迁手持银环灵蛇,轻巧地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头槌、二槌紧跟其后,皂靴狠踏青石板,木槌在指尖飞转时交击的震颤之声混着吼声,激荡得古墟骑楼廊柱、碉楼青砖瓦黛仿佛簌簌回响……

队首和队尾间,林润杰常常背着白色大挎包反复腾挪身影,调度巡游路线的同时,还不时俯下身检查队员的绑腿,力求演出万无一失。

36岁的林润杰是潮阳人,从小浸润在浓厚的英歌舞文化中,对英歌舞者、舞技都有着极深的情愫。三年前,凭着一个“英歌盲盒”的IP创意,他深入了解起潮汕英歌的起源,也结识了不少英歌非遗传承人。

“不同的街巷里,应该摆出什么样的阵型,决定了表演的张力和最终效果。”每当队伍经过狭窄巷道,他的步伐就会加快,迅速插到队伍最前方,挥手示意减速,同时用目光丈量巷道宽度与旌旗间距,那个汗淋淋的背影,一次次在喧腾的队伍与围观人群之间,划出一条无声的安全线。

今年年初,观澜古墟运营方与林润杰交流“英歌舞活化古建筑”的想法,一度搁浅的英歌盲盒计划在机缘催化下,蜕变为如今的碉楼英歌馆。于是,他将熟悉的舞者们聚集在一起,从十余人的团队起步,成长为如今拥有百余人的队伍。

队伍壮大后,表演的套路花样也多了起来。“我们目前是以金浦派风格为主,属于快板英歌,节奏紧凑、动作粗犷豪放。”林润杰以演出中的“斗鼓”举例:鼓点骤密时,长蛇挺进的队列忽而一分作二,司鼓者与头槌相对而舞,作打斗状。“这是快板英歌的一个特征,也是整场演出中最高潮的环节。”

8月24日,碉楼英歌队在观澜古墟巡演。王景耀 摄

脸谱下,蕴养英雄气

担任这支英歌队头槌的,是年仅18岁的赵嘉锋。超过30分钟的演出后,他瘫坐在碉楼阴影处。盛夏的高温让他筋疲力竭,汗水浸透赤色英雄衣,但象征“忠勇”的关胜脸谱油彩仍完整覆盖面部。

今年4月,深圳市碉楼英歌队的演出视频走红网络,当时还在华强北工作的赵嘉锋看到后,又惊又喜:没想到在远离潮阳老家的深圳,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舞友”。

“在潮阳老家,孩子七八岁摸槌是常事。”林润杰说。相比队里许多半路出家的爱好者,赵嘉锋是不折不扣的“老师傅”。从7岁开始挥舞双槌,11年的积累让赵嘉锋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支队伍的头槌、领头人——演出中,他需在全程吹铜哨指挥节奏。

6月7日在古墟巡演时,气温高达38℃,队员的装备均重7斤。赵嘉锋因持续吹哨导致喉部毛细血管破裂,哨嘴沾染血渍。“吹哨出血在高温演出中并不罕见。”赵嘉锋解释,“画上了这张脸谱,就必须一丝不苟跳完全程,这是头槌的责任,也是整支队伍的共识。”

除了刚猛豪迈的传统金浦派英歌外,碉楼英歌队中的一群“花木兰”,正以另一种姿态书写英雄气概。

19岁的林雅丽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6月,暑期一开始,她便被碉楼英歌队的演出视频所吸引。“只能用一个字总结,帅!”在父母的支持下,她主动拜师。每周五、周六晚,准时出现在观澜古寺旁的训练广场。盛夏夜晚并无凉意,高强度的训练仍让人感到燥热难耐。“一开始也花了些时间才跟上大家的节奏,”林雅丽坦言,“但学习英歌舞锻炼了我的身体和毅力,也获得了直面困难的勇气。”

传统潮汕英歌舞以男性为主导,女性不被允许参加表演。随着社会观念变革,越来越多的女舞者画上脸谱、耍起双槌,用刚柔并济的演出风格冲破束缚、征服观众。

“她们愿意学,我们也乐意教。”林润杰说,碉楼英歌队始终把“包容”和“尊重”作为立身之本。“画上这副脸谱,大家都是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鼓点里,传承“英歌魂”

有民俗学者指出,潮汕地处“省尾国角”,先民敬畏神明且重视祭祀活动,以傩舞驱邪避恶。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形象逐渐成为勇气与忠义的象征,由此衍生的英歌舞慢慢演变为游神赛会中的开路传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驱邪扶正”……尽管各地释义略有不同,但英歌舞的“魂”,始终指向民间最朴素的愿望。

碉楼英歌队的魂是什么?“包容与尊重。”林润杰脱口而出。

“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地听到‘中华战舞’的称呼,并以此为荣。”聊起几支登上国家甚至国际舞台的英歌队,林润杰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英歌舞能够“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本身就是这项非遗获得认可的体现。“但‘中华战舞’只是个形容词,当我们聊起英歌舞时,前缀总要有‘潮汕’二字。”

碉楼英歌队成立以来,质疑与赞赏便始终相伴。部分网友提出“在客家碉楼跳潮汕英歌”的质疑,林润杰目光扫过眼前的碉楼,“百年碉楼曾是客家人御匪的堡垒,英歌舞则是潮汕先民驱邪的战舞。”将共同具有“守护安宁”精神的建筑与表演融合,“这便是一种传承,我们希望英歌成为真正的‘中华英歌’。”

曹婷是一名非遗传播者,在观澜古墟中开设“繁花醺”“广永安旗袍店”等知名商铺,同时也是碉楼英歌队的负责人之一。“观澜古墟积淀了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帮助这群孩子在古墟中传承英歌舞、实现人生价值,让我非常有感触。”

曹婷与林润杰及其团队携手,正计划进一步打造碉楼英歌舞IP,在文创产品、文化活动上钻研“新玩法”,“将这门非遗结合深圳的城市精神,推向更深更远的未来。”

编辑:单铭捷

AI视界(以下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关键词

简介

重点

分析

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