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30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傍晚时分,走进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山泉小区,平整洁净的路面映着余晖,车辆按线入位,居民悠然散步,偶尔传来几声欢笑声……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堆积、蚊虫横飞、消防通道常被私家车堵死的“无人管”老旧小区。住户江阿姨看着孙子愉快玩耍,忍不住感叹,“现在有‘自己人’当小管家,环境好了、人也安心,小区简直焕然一新。”
从“失管小区”变成人人点赞的“幸福家园”,沙头角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破题,建立“社区推动+能人带头+居民参与”的治理机制,通过“小管家”团队和“微费自治”等创新模式,让居民从“看客”变成“主角”,携手将小区打造成温馨港湾。如今,脱胎换骨的山泉小区已化作鲜活范本,为无物业小区蹚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领头雁”先飞,破解老旧小区“无人管”困局
据了解,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头角社区山泉小区建于1985年,现有住户近1500人,是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环境卫生差、消防隐患多、停车秩序混乱等问题突出,居民们为之烦恼。因小区设施老化、管理成本高、居民收费意愿难以统一等因素,专业物业始终不愿进驻。
2024年10月,沙头角社区党委启动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在党建引领上下足功夫,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带头”三级联动机制,发动鼓励小区优秀党员业主担任业委会相关职务。家住山泉小区的老党员陈建新,面对家门口的脏乱堵常常“看着心急”,退休后的他主动请缨,担任山泉小区党支部书记及业委会主任职务,把为邻里解难当成“第二份工作”,誓要给老旧小区换张新面孔。
诸多治理难题中,管理资金匮乏无疑是最大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陈建新带领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成员,深入调研、反复商讨,创新提出“1元/平方米微费自治”方案。起初,许多居民对该方案持怀疑态度,担心费用交了却看不到成效。面对居民的质疑,陈建新带领团队逐户走访342家居民,一家家敲门,一次次耐心讲解。他把隐患一条条摆给居民看,再把“钱怎么花、账本怎么晒”说得清清楚楚。真诚和耐心终究赢得了信任,凝聚了自治共识。
微费自治方案经业主大会表决通过后,业委会聘请、组建以热心业主为主体的小区自治“小管家”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令人惊喜的是,物业费收缴率从32%跃升至90%以上。利用这些资金,小区累计完成地面破损修复、公共区域照明改造等9项民生工程,为业主提供一个更加明亮、安全的居住环境,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居民事居民定”。
从“我家好”到“大家好”,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连片管理模式
支部筑基、头雁领航,如何进一步凝聚街坊邻里的共治力量?
山泉小区党支部广泛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小区治理,实行“小管家”团队“四定”工作法:定岗设置服务专员(安全、环境、调解)、定责编制服务清单、定时公示工作进度、定期召开党群联席会。同时,小区设置居民意见建议反馈箱,建立治理难题库,运用“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政协微协商”等机制,通过“小区事居民议”的形式,让热点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
机制一落地,小区沉疴应声化解:安全专员联动应急、消防部门划线禁停,堵了多年的消防通道彻底畅通;环境专员带头整治垃圾蚊虫,“老大难”按单销号;调解专员把纠纷难题逐项归拢,邻里矛盾及时化解。硬件顽疾陆续清零,小区也着手为“人情味”加分,积极推进小区居民共享空间建设,开展“左邻右里”系列文化惠民进小区等活动。
“今年劳动节前,我们把一场音乐晚会搬进了小区共享公园,居民们一起在榕树下乘凉聊天、欣赏歌舞表演,邻里越聊越亲,得到了居民一致好评。”沙头角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冠华欣慰地说。社区调查显示,九成以上住户对环境和安全的提升表示满意,小区的幸福感持续升温,不少早年搬离的业主也选择回迁,只因“住得舒心”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看见山泉小区的温馨蝶变,周边居民也自发萌生了“我们小区也要这样管”的强烈愿望。面对这一需求,山泉小区党支部、业委会以及“小管家”团队走进周边无物业小区,当起小区自治的“孵化器”和“辅导员”,手把手指导居民如何依法依规筹备、选举成立自己的业主委员会,从政策宣讲、流程指导到经验分享,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周边多个小区成功组建业主委员会,并迅速被纳入山泉小区“小管家”治理团队的协作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经验互鉴、行动协同。这种“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连片管理模式,不仅形成了规模效应,显著降低了整体治理成本,更将“党建引领-组织孵化-经验辐射-连片共治”这条治理链,铺就为无物业小区可复制的温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