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从老晒场到新秀场
2025-07-29 16:45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香云纱:从老晒场到新秀场

【从老晒场到新秀场】国家级非遗顺德香云纱,又名“响云纱”,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纺织届誉为“软黄金”。在阳光烘干、河泥固色、薯莨染色,三蒸九煮十八晒后,方能打造出香云纱流云般的质感。如今,这块岭南古布正焕发新生,从老晒场走向新秀场,为“顺德制造”注入时尚新灵魂。

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顺德伦教,阳光、河泥、薯莨与匠人的汗水,共同淬炼出一种被誉为“软黄金”的传奇面料——香云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染整技艺跨越百年时光,如今正从岭南沃土走向国际高定舞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珠先生大弟子的欧阳凤婷,接过师父的接力棒,在坚守与创新中,让这门古老技艺在“百千万工程”的滋养里焕发新生。

一、天地淬炼的东方哲学

清晨七点的晒莨场,三十多度的高温里,欧阳凤婷正俯身检查面料的晾晒情况。“香云纱认天、认地、认人。”她指尖划过面料,褐色的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22到38度的气温,连续十个小时的日照,缺一不可。”这种严苛的自然条件,让香云纱的制作成了一场与天地的对话。

六百年前,香云纱因“穿在身上像流云拂过”的触感,成为达官贵人的心头好;如今,它走进寻常生活,却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性格”——刚上身时略带硬朗,随着穿着者的体温与汗液浸润,会逐渐变得柔软服帖,越穿越亮。“它会跟着人'生长',”欧阳凤婷笑着说,“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友,陪你走过岁月。”

这种“生长”的秘密,藏在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智慧里,一布一世界,香云纱的两面色泽更藏着“天玄地黄”的东方哲学——黑色如苍穹深邃,咖色似大地厚重,恰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作为唯一用泥土参与染色的布料,香云纱全程采用野生薯莨染色,以阳光为烘干能源,以河泥为固色媒介,“没有给地球增加负担”的纯天然工艺,正与当代可持续生活理念深度共鸣。

二、工业浪潮中的坚守与突围

香云纱的制作车间里,薯莨汁的草木香弥漫在空气中。这里没有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只有薯莨水浸染面料的哗哗声。从制作薯莨液,到反复浸染、晾晒、过泥,十余道工序全凭手工,全程零污染。“我们从不用工业染料,”欧阳凤婷抚摸着刚染好的面料,“地球给了我们馈赠,我们不能给它添负担。”

这份坚守,在工业染色大行其道的当下显得格外珍贵。当工业染色以“低成本、高产量”冲击市场时,欧阳凤婷的选择是坚守古法。“很多人用化学染料迎合市场,但香云纱的精髓正在于传统工艺。师傅说过,好东西经得住时间,经不住糊弄。”在面对染整工作艰辛、晒场用地有限和经济市场的矛盾时,她通过创办展览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溯源和依靠互联网平台拓宽市场等方式破局,这场突围背后,是梁珠先生的遗训:“对得住天地,敬畏天地”,更是对产业本质的洞察——“正宗的东西才能走得长远”。

如今,当国际高定设计师兰玉带着团队找上门时,香云纱在时尚界也有了一席之地,越来越多像兰玉这样的设计师,为寻找正宗面料溯源而来,让欧阳凤婷更加确信:“真正的好东西,从来不怕巷子深。”

三、从代工到全链的产业蜕变

顺德的香云纱展览馆里,一面照片墙记录着产业的变迁:20世纪 90 年代的黑白照片里,工人踩着脚踏机为外地品牌代工;如今的彩色照片中,设计师正用香云纱创作时装,直播间里的主播忙着介绍“顺德制造”的成衣。“以前我们只赚加工费,现在从染整到设计、销售全链条打通。” 

这份蜕变,藏着无数细节的突破。过去,香云纱的织造品种单一,单一的原料和花纹;现在,欧阳凤婷团队针对不同丝绸面料研发染整工艺,让香云纱的花纹设计越来越多样,“师傅那辈人只要做好手艺就行,我们这代要懂技术、懂市场、懂传播。”她打开手机里的溯源系统,每块面料的原料采集、晒莨工艺、制作人都清晰可查,“用数字化守护老手艺,才能走得更远。”

四、“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根脉守护

2025 年 6 月,伦教上榜佛山市“百千万工程”实绩突出镇街。这份荣誉背后,香云纱产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单一的染整加工,到完整的产业链,它不仅带动了 GDP 增长,更让“顺德制造”有了文化底气。“百千万工程”不是简单的经济数字,是要让城乡美起来、文化活起来。“老手艺能端稳饭碗,更能守住根。”

这片土地的馈赠,早已刻进香云纱的基因里。曾有东北国营厂、日本企业试图复制工艺,把顺德的河泥、薯莨原样搬走,却始终染不出那份独特的光泽。这也赋予非遗传承更深层使命:守护好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好香云纱文化;守护好一块香云纱,就是守护好这片土地的未来。“一方水土养一方纱。”欧阳凤婷说,“就像‘百千万工程’里说的,城乡发展要因地制宜,我们守着顺德的河泥与阳光,就能做出别人学不走的东西。”

夕阳下,晒莨场的面料在风中轻摆,如同一面面展开的历史画卷。从梁珠老先生守护的那片晒场,到如今延伸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香云纱的故事,正是广东“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守护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才能让发展有根、创新有魂。而非遗传承人们的坚守,终将让这缕来自岭南的“流云”,飘向更广阔的天地。

统筹:肖刚

统筹执行:邱伟斌

策划文案:倪家悦

翻译:谭宇宏

拍摄:欧媛媛 聂凡哲

剪辑:高雅 

视觉设计:高雅 李彬琦(实习)

稿件:倪家悦 龚妍宁(实习)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