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7月14日讯(记者 汤莎)7月的深圳,暴雨与烈日在天空“接力”。在深圳市体育中心的靶场边,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小海豚”心情比天气更“热烈”:他们踩着积水来回奔忙,雨水顺着帽檐滴进领口,又被烈日蒸腾成汗水——这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福田赛区射箭项目测试赛的志愿者“小海豚”们,为正式赛事按下“热身键”。
7月12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射箭项目测试赛在深圳市体育中心举行。福田赛委会志愿者部联合选拔招募百余名“小海豚”,开展“全流程、全要素、全场景、全岗位”的实战训练,旨在以零差错、高标准完成测试赛志愿服务保障工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正赛积累宝贵经验、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现场演练:3分钟内完成应急处置与转运
测试赛当天,暴雨和高温模式持续切换,极端天气考验着赛事志愿者的体力和耐力。来自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90名赛会志愿者、17名礼仪志愿者提前抵达深圳市体育中心。
在射箭比赛演练现场,竞赛保障组志愿者需要连续3小时坚守靶场,协助器材转运往返穿梭。“今天我在赛场跑了7个负重往返,为运动员送箭。不累,但老天太不给力,太闷热了。”竞赛组器材保障岗位的志愿者说道。
当观众服务处的演练现场突然响起警报,志愿者们需要在3分钟内配合完成应急处置与转运全流程。
“专业化解突发状况不仅对大家有用,对我今后也十分受益。”“我被安排参与医疗急救演练,从无头苍蝇到熟悉急救流程,实践中的学习受益终身。”结束演练的志愿者们眼中满是学习后的兴奋,纷纷表示“收获远超预期”。
17名礼仪志愿者经过严格培训,在颁奖环节展现出极高专业水准。她们精准把控颁奖流程的每个细节,从仪表仪态、托盘姿势到引导手势都做到规范统一。在残特奥会射箭项目中,志愿者也充分尊重参赛者,单膝下蹲与轮椅运动员平视交流,成为现场最动人的风景。
从赛场内延伸至赛场外,30名城市志愿者也在福田高铁站、市体育中心南广场、场馆周边主要路口及公交站点开展志愿服务,实现赛事保障与城市服务的无缝对接。他们化身“活地图”,在持续变换的暴雨和高温中,为观众提供路线指引、票务咨询及无障碍通道引导,协助维持客流秩序。一位市民点赞:“从出地铁到进场馆,每个环节都有‘红马甲’守护,太贴心了。”
“专业培训+激励保障”锻造专业志愿服务
福田赛区志愿者部以“专业培训+激励保障”双轮驱动机制,为“小海豚”志愿者们注入了“敢担当、善作为”的底气。
为保障赛事服务水平,此前,福田赛区志愿者部联合高校启动“全链条”培训体系——7个项目、8个学院、1668名赛会志愿者全员完成25类通用培训考核。在此次测试赛前,更是开展多轮场馆培训、岗位实践培训,从服务规范到应急响应,从基础礼仪到赛事流程,打牢了“服务基本功”。
针对残特奥会射箭项目的特殊性,更以“专业级”培训提高服务标准。在福田区残联的全力支持与指导下,邀请国际箭联名誉副主席、曾任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的郭蓓亲自授课,从残特奥会射箭竞赛的专业知识,到助残志愿服务的技巧要点,从无障碍引导的“毫米级”细节,到肢体语言的“温度感”,将“专业助残”拆解为可操作的“服务指南”。
“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助残服务这么专业,这是一门需要‘把尊重刻进细节’的专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志愿者王同学在培训后感慨。
福田赛区不仅注重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更用“暖心机制”守护志愿者的热情。在此次测试赛中,“小海豚”首次体验了“志愿者之家”——这个休息空间配备了物品寄存点、充电设备、能量补给茶歇。墙面上装饰着可爱的“小海豚”主题元素,同样体现了深圳对志愿者的关怀。
“志愿者老师们好热情!不仅是休息的港湾,更能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志愿者林同学表示。
除了舒适的休息环境,赛区还为每位志愿者准备了专属工作证、应急雨衣等实用物资,确保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服务工作。
福田赛委会志愿者部负责人介绍,福田赛区优化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编制《射箭项目测试赛志愿者应知应会》手册,细化29类岗位的服务流程、应急处置工作,让志愿者“心中有谱、行动有章”;依托“志愿深圳”平台实时记录服务时长,让每一次服务、每一场付出被“数字铭记”。测试赛后,志愿者部及时复盘,优化服务细节,让“问题清单”变成“经验清单”,让“临时配合”磨合成“默契协作”。全力打造一支“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志愿铁军,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贡献青春力量。(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