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出八大重点任务,推动实现促消费、促外贸、促文旅、促农民增收、促媒体转型五大目标
当前广东全省上下正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汇聚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宣传部近日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媒体+’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深挖“媒体+”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广东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在全国率先以文件的形式,定目标、列任务、强保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开创广东“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媒体 +”:五大目标和八大重点任务
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媒体+”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发展“媒体+”新业态,融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用三年时间推动实现促消费、促外贸、促文旅、促农民增收、促媒体转型五大目标,开创“媒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媒体+”三年行动方案列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强化“媒体+市场”系统联动,打造融湾出海的桥头堡;加强“媒体+文化”价值共创,开展创意传播营销;推动“媒体+生活”交融共生,让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促进“媒体+文化”深度融合,注入发展新动能;加速“媒体+品牌”转化增效,助推“土特产”破圈出彩;深化“媒体+科技”协同创新,搭建“三农”文化数据平台;推动“媒体+智库”效能聚合,打造农业品牌的“最强大脑”;抢占“媒体+”战略高地,引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媒体+市场”:徐闻有菠萝还有“菠萝的海”
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媒体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广东持续开展“喊全球吃广东农产品”“广东预制菜香飘全球”“广东年鱼 年年有余”等系列活动,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粤品”,建设出口“粤军”,拓展海外“粤市”,促进广东优质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这些工作中都能见到广东主流媒体的身影。
徐闻“菠萝的海”就是“媒体+市场”系统联动的发源地,也是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策源地。
2020年初疫情期间,正迎来采收季的徐闻菠萝滞销。响应广东省委提出的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稳定,羊城晚报联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动并深度对接淘宝、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美团、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八大互联网平台,开创性地将政府、主流媒体、电商平台联合起来,组建成立羊城晚报战疫护农“218”数字矩阵,合力助农。首场活动,羊城晚报联合拼多多,邀请徐闻县负责人走进爱心助农直播间,销售徐闻菠萝30万斤。
这是疫情发生后广东主流媒体首次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助农,掀起全省直播助农热潮。此后,羊城晚报又先后为龙门年桔、遂溪红薯、潮州柑、茂名荔枝带货,助农纾困,助力“粤字号”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带货的同时,媒体以文化赋能讲好“菠萝的海”的故事,让徐闻菠萝这片波澜壮阔的特色农业旅游景观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得知“媒体+”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徐闻县委书记罗红霞高兴地告诉记者,徐闻就是“媒体+农产品营销”的最大受益者。2018年,徐闻菠萝成本价仅0.55元/斤,田头收购价0.25元/斤,烂在地头没人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工作组蹲点徐闻,工作组中重要的组成人员就有一批媒体人。“媒体对徐闻菠萝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对营养价值进行梳理推广,组织种菠萝的果农进行卖菠萝培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2月,羊城晚报与拼多多在徐闻菠萝地里的‘中国田头第一播’,帮助徐闻菠萝走出困境。”
罗红霞说:“‘媒体+’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让‘媒体+’的传播、文化、品牌赋能制度化、常态化、平台化,意义重大,一定能成就更多驰名中外的‘菠萝的海’。”
“媒体+文化”:为了一条鱼奔赴一座城
酒好也要勤吆喝。“媒体+文化”可以汇聚更多新型文化业态,深挖岭南文化富矿,广泛运用国潮、动漫、短剧、游戏等手段,讲好广东农业产业故事、农业品牌故事、农业人故事。
近年来,广东媒体参与打造四会兰花“父爱如兰”IP,助推乐昌黄金柰李高调“出海”,还有遂溪仙品荔、“惠来五宝”等市场与品牌创建,以层出不穷的营销创新,共同讲好现代“土特产”故事。
以经典营销案例“广东年鱼”为例,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珠海斗门举办,活动结束后,当地政府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顺势打造丰收节经济,发动媒体力量讲好斗门白蕉海鲈鱼的故事,使其在当年国庆节一炮而红,“到斗门吃海鲈鱼”成了假期珠海旅游新风尚,不少游客为了一条鱼奔赴一座城。
把握节庆经济的蓬勃生机,广东顺势首提“年鱼经济”的概念,2022年底召开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抢拼经济、提振信心的广东速度一再“出圈”。此后,在中秋、国庆、春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消费热点,广东进一步做大“广东年鱼”“广东年菜”等IP,让广东成为“节庆经济”高地。
今年荔枝季,遂溪仙品荔就靠各种营销花式“出圈”,跑好广东荔枝第一棒。广东遂溪县乌塘镇党委书记洪文泽成为小红书上第一位“荔枝书记”,在他的带动下,全村300多名荔农用小红书跟网友互动,带动销量的同时,吸引众多游客前往采摘打卡。新屋村里还办起了小红书电商“宝藏主理人计划×遂溪乌塘特训班”,160名“新农人”在家门口学习“种草”技能。
在深度参与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媒体见证时代,在记录时代变迁中第一时间发现新风貌、新经验。
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2016年,徐闻菠萝滞销烂在田里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羊城晚报推出深度报道《同是佳果命不同 菠萝要向荔枝学什么?》,5年后,徐闻菠萝摇身一变成为农民的致富果。2021年,羊城晚报再推报道《菠萝逆袭晋身超级网红 荔枝这回可以学到什么?》,深挖当年为菠萝传经送宝的荔枝,如今反过来要向菠萝学什么,从小切口看到了广东农业的大变化。报道出街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通知,将羊城晚报的报道印发至广东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参阅学习,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营销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总结近年来媒体的助农探索,“媒体+”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媒体+文化”在总结推广市场与品牌创建经验的同时,可以探索打造广东的“小红书村”“抖音村”“拼多多村”“盒马村”等生产市场一体新模式。
珠海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黄顺安就对“媒体+”三年行动方案特别期待。他说:“珠海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牧场养出来的好鱼如何卖得好?珠海的经验是在建设海洋牧场的同时,与省品牌文化产业园联合探索推出‘年鱼经济’,挖掘‘年年有余’的年文化,融合到鱼经济中,‘有文化的鱼’与‘没文化的鱼’就是不一样。接下来,农业农村局要与市委宣传部一起,迅速推进行动方案,让珠海走在更前、干得更实。”
洪文泽同样深有感触:“今年4月,我带着怎么卖荔枝的困惑到了省品牌文化产业园,媒体人给我支招,到小红书上种草、打出仙品荔的品牌。短短两个月,乌塘镇就出了网红‘小红书村’。行动方案把‘小红书村’的做法写进了计划,要在全省推广。相信3年后,广东一定会涌现一大批‘小红书村’。”
“媒体+生活”:让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去年以来,村播正悄然成为助力乡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镜头与网络的桥梁,村播不仅让乡村的体育风采跃然屏上,更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为乡村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
把握时代的潮流,“媒体+”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媒体+生活”交融共生,让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包括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深化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打造乡村文旅、农事体验、研学教育、户外运动、乡村康养等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丰富活动内容,举办村超、村BA、村跑、赛龙舟、英歌舞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文化生态资源挖掘利用,联动多方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业;推出乡村特色旅游线路,重点培育特色乡村IP,打造“菠萝的海”等一批文旅精品。
对此,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表示,三农太需要“媒体+”了。当年,湛江金鲳鱼养在粤西卖在粤西,省农业农村厅和湛江市委市政府联合启动了“金鲳鱼品牌建设”,喊出了“挪威有三文鱼、湛江有金鲳鱼”,金鲳鱼一下子有了“国际范”,特别是央视对湛江金鲳鱼的海捕直播,让湛江金鲳鱼走进全国、全球视野。媒体创造了农产品物质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甚至情绪价值,这是农业人所难,恰恰是媒体人所强,“媒体+”就是给农业“送财进宝”。
兴宁市市长赵超文也说:“‘媒体+’三年行动方案来得太及时了。兴宁鸽的品牌建设因为有省品牌文化产业园的支持,有央广网的介入,品牌建设的立意、创意大不一样。全国、全省的媒体队伍、媒体资源投入到县域产业,产业的聚变看得见、摸得着,效果立竿见影。”
中荔集团董事长陈耀华表示,中荔的国际品牌“荔枝花旦”就是唱着歌、跳着舞走向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荔枝会唱歌、会跳舞靠的就是“媒体+”。“媒体+”三年行动方案就是广东农业从创造物质价值到创造文化价值的晋级行动方案。
当媒体成为乡村振兴的“合伙人”
2020年,羊城晚报与拼多多在徐闻菠萝地里的那场带货直播,不仅“挽救”了15万公斤滞销鲜果,更撬动了一场以“媒体+”为支点的乡村振兴变革。5年后的今天,广东率先把“媒体+”写进省级乡村振兴文件,就是以机制破题,让媒体从“记录者”转向“赋能者”,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生态。
过去,媒体助农多属“救火式”应急响应——农产品滞销了,紧急呼吁社会援手。此次广东创新推出“媒体+”三年行动方案,致力于将媒体的策划、传播、数据、市场信息等资源能力,深度嵌入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全链条,让媒体成为乡村振兴的理想“合伙人”。徐闻“菠萝的海”的逆袭,正是这种角色转变的缩影:媒体联合政府、电商平台组建数字矩阵,挖掘徐闻菠萝的历史文化,培训果农成为带货主播,最终让“菠萝的海”从农业景观转化为文旅地标。
“媒体+”的本质,是通过媒体的深度参与,为农产品注入“软实力”。珠海“年鱼经济”捕捞“有文化的鱼”,将斗门白蕉海鲈鱼点化为承载“年年有余”文化情感的高附加值商品;遂溪仙品荔靠营销花式“出圈”,“小红书村”让荔农变身“种草达人”,把果园变成网红采摘打卡地……媒体用镜头语言重构乡土价值,让“土特产”有了时尚表达。这些“无形价值”正是破解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实现溢价增收的关键。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媒体+”正构建乡村振兴的生态闭环。从开办小红书电商特训班到重点培育特色乡村IP,从村播激发乡村体育热情到农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场景,媒体串联起政府、市场、社会各方资源,形成立体化赋能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媒体+市场”打造融湾出海的桥头堡,“媒体+生活”让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媒体+文化”注入发展新动能,“媒体+品牌”助推“土特产”破圈出彩,“媒体+科技”搭建“三农”文化数据平台,“媒体+智库”打造农业品牌的“最强大脑”,它不只解决一时一地的销售困难问题,更致力于培育一种可持续的乡村发展范式。
当“媒体+”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标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产品销量的增长,更是乡村发展动能的转换。这或许正是广东“媒体+”实践带来的启示:当媒体以专业之姿俯身乡土,成为产业生态的赋能者、共建者,乡村振兴便找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一组关键密码。(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