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叠滘水道弯弯处,似乎是一场“水上F1”演绎城市重塑的初探。当圣堂龙船队在J弯赛道以2分26秒21的佳绩折桂,叠滘龙舟漂移已超越民俗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鲜活窗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承密码与创新发展逻辑,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佛山方案”。
历史必然:地理制约催生重塑智慧新突破
叠滘龙舟的惊世漂移,本质上是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创造性突围。面对平均不足5米宽的“九曲十三弯”河道,传统竞渡模式在此举步维艰。近三年来,尤其是今年端午这段时间,佛山人在这窄弯的水道上,以非凡智慧实现三重超越。
首先是空间重构,25米龙舟在狭窄水道完成甩尾折返,将地理劣势转化为特色优势;接着是技术革新,榫卯工艺与现代碳纤维融合,“半梢半杉”船型成为非遗活态传承典范;最后是精神升维,“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誓言,升华为攻坚克难的改革锐气。
这恰如佛山制造从“三来一补”到智能制造的跃迁,彰显了城市在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破局求变的治理哲学。
出圈密码:多元共治激活文化基因新表达
今天,是我近几年中首次去叠滘龙舟漂移现场,走着看着想着,我认为其爆火绝非偶然,其深层逻辑在于构建了文化重塑的“共振生态”。我们不妨先看看传媒引领,佛山传媒投入17个水上机位打造沉浸式直播,央视平台赋能国际传播;再看看市场发力,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龙舟文创产品远销毛里求斯;至于“输了跪祠堂”等网梗引爆青年文化,企业自设“龙舟假”强化身份认同,实现了全民共创。
这种“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同,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端午期间34亿人次线上线下围观、带动消费3.95亿元的数据,正是重塑效能的最佳注脚。
长红之道:制度创新锻造发展动能新引擎
要让“现象级流量”转化为“持续性增量”,佛山以龙舟漂移为引子,正构建三大长效机制。一是产业赋能机制,打造“龙超”全年赛事体系,推动龙舟装备制造与文旅消费链深度融合;二是城乡融合机制,87个亿元村中19个因龙舟文旅崛起,工业水道蜕变为“最美河涌”;三是人才涵养机制,青少年研学体系培育传承梯队,10年新增20万常住人口印证文化磁力。
如果从叠滘龙舟漂移现场将视线移到我的家乡九江,我们可以发现,在九江国际龙舟运动中心1.25亿元投资的背后,在全球首个可以天天体验扒龙舟的敦根社区,是传统文化资源向高质量发展要素的系统性转化。
四山两江:龙舟精神照鉴城乡重塑新境界
当龙舟在S弯划出优雅弧线,其轨迹恰是佛山重塑现代化的生动隐喻。我们不妨从三个维度来看看,在文化维度,非遗保护从“博物馆式保存”正转向“创新性发展”;在经济维度,文旅IP已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支点;在重塑维度,政府、媒体、市场、社会多元共创共建共享的现代重塑已构成体系。
龙舟桨声激荡处,佛山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激荡、经济与人文共荣的时代篇章。这艘承载千年智慧的龙舟,已从民俗竞渡的河道驶向城乡重望的广阔蓝海——其破浪前行的雄姿,我想,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精彩缩影。
水道弯急处,改革破浪时。
老舦手的身影与青年创客的脸庞,在佛山以龙舟的名义给我们重塑了一幅崭新的画面,在岭南烟雨中渐次重叠。当碳纤维船桨划开千年水道,那飞溅的不仅是浪花,更是一个城市奔向未来的铿锵跫音。
图、文/陈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