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创新构建“四码”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城区安全治理模式“三个转变”
2025-06-08 19:2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南山区创新构建“四码”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城区安全治理模式“三个转变”

深圳新闻网2025年6月8日讯(记者 谢菲艳 通讯员 秦晓峰 孔娟娟)当前,南山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城区高能级、高密度、高流动的特征明显,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安全生产领域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看不见、摸不着、心里没有底”等痛点问题,南山区抢抓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创建、全市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机制试点“双试点”机遇,在省、市安委办指导下,创新提出“安全码”理念、构建“四码”管理体系,以“小切口”推动安全治理理念、机制、方式“大变革”,通过简单便捷的信息化小程序,实现“责任落实有场景、风险辨识有指引、隐患排查有标准、动态监管有抓手”,科技赋能安全生产工作提质增效,加快推动城区安全治理模式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强化系统性思维,从“碎片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聚焦安全风险排查整治“一件事”“全链条”(即:全量辨识、分级管控、动态监测、智能预警、闭环处置),面向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街道监管人员等不同对象,分别设计运用“企业码-场所码-危险源码-团体码”四级“安全码”体系,科学划分管控层级,全面、动态、精准掌握辖区各类安全风险基础底数和定期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过“一码赋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动态清零-责任追溯倒查”的全流程监管机制,配套差异化监管执法措施,实现“码上有信息、码上有指引、码上有排查、码上有记录、码上有预警”,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落实精准动态管控。

二是落实穿透式管理,从“传统战术”向“科技强安”转变。对“深圳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微信小程序进行个性化功能开发,通过简单便捷的微信二维码以及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直观可视化呈现各类风险点、危险源“在哪里、谁在管、怎么管、管了没有、管得怎么样”,实现企业主体、政府监管之间信息共享“零时差”。针对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专业性强、基层人员不知道怎么干等问题,通过深度拆解1000余份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法律法规、技术规程等,将繁琐、专业的表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检查事项标准,并设定定期检查频次要求(如,日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建立“微信扫码+对标检查+签字确认”机制,实现各重点行业领域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的标准化、信息化。同时也支持将企业日常管理中使用的各类纸质点检表、检查表进一步整合到“安全码”系统中来,通过信息化手段大幅减少纸质台账、纸上检查。

三是坚持一体化推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坚持“开门办试点”,广泛邀请企业各级人员深度参与“安全码”体系构建、场景应用中来,先后开展调研座谈、走访60余次,立足政企双方共建共用,进一步推动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动态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关口前移,形成企业端、政府端“愿意用、主动用”的良性循环。推广过程中,各部门、街道充分思考、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安全码”实践应用。区住建部门在建筑施工领域将场所码与危险源码并列,落实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区工务署将新出台的区级“三七二十一标准”与安全码有机结合。南山街道针对“三小”场所创新制定“南山15条”检查标准,在全区8个街道全面复制推广。区消防部门及时转换应用全市超高层建筑专项排查评估成果,将全区371栋超高层建筑全部赋码管理。

在深圳市安委办的大力指导下,南山区安委办统筹协调、牵头抓总,各行业部门、各街道全面动员、同频共振,按照“找场景、选对象、制标准、定频次”四步走工作法和“成熟一个、推广一批”的原则,逐步将“安全码”推广应用至公共场所类、建设工程类、危险化学品类、工业制造业类、城市运行类、灾害防治类“六大领域”,涵盖涉爆粉尘企业、加油站、医药化工、“三小场所”、建筑工程、水务工程、超高层建筑、燃气站点、医院、学校、危险边坡、危险房屋等23个具体场景、11237家企业,管控各类危险源点位93028个,企业绿码率稳步提升,发出预警信息1344次,今年以来辖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取得阶段性试点成效。

[编辑:田晨夕 吴沁彤] [责任编辑:战旗]